李薇丨数字化浪潮下终身教育资源的生态构建:需求、机遇与路径
作者简介:李薇,教育学博士,国家开放大学学习资源部部长、学术委员会秘书长,研究员,国家继续教育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研究员,主要研究终身教育、数字化资源
摘要:《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将形成“泛在可及的终身教育体系”纳入国家战略,强调通过技术赋能与资源整合构建覆盖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教育生态。本文从需求与供给的结构性矛盾、技术赋能下的机遇与挑战、生态构建的路径与重点三个维度展开系统性分析,提出以“政府引导、市场参与、社会协同、技术驱动”为原则的终身教育资源生态构建框架。研究表明,需通过优化供给结构、推动数智化、促进开放共享、加强质量监管等举措,破解资源分布不均、质量参差不齐、体系协同不足等难题,助力实现2035年“学习型社会全面形成”的目标。
关键词:终身教育;教育数字化;学习型社会;资源生态构建
党的二十大报告将“推进教育数字化”作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核心抓手,标志着我国教育发展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的深层转型。《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进一步将构建“泛在可及的终身教育体系”确立为国家战略,提出到2035年实现“学习型社会全面形成”的总体目标。在此背景下,终身教育资源建设需突破传统“资源供给”模式,转向“生态构建”范式,即通过系统性变革实现资源的高质量供给、智能化匹配与可持续运营。
国际社会将终身教育及其资源建设视为应对全球化、技术变革与人口结构变化的核心战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教育2030行动框架》(Education 2030 Framework for Action)中提出“确保包容和公平的优质教育”,呼吁成员国构建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学习资源体系。[1]OECD建议其成员国中以终身学习为指导理念制定国家教育战略。[2]欧盟通过《欧洲技能议程》(European Skills Agenda)推动成员国建立“微型证书”互认体系,同时推出“欧洲数字教育中心”(European Digital Education Hub,EDEH),健全跨国课程与学分互认机制。[3]世界银行将终身学习资源视为人力资本投资的关键,与政府合作,提供技术援助、贷款和赠款,帮助不同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借助先进技术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广泛共享。[4]日本实施《终身学习法》(Law for the Promotion of Lifelong Learning)和《教育振兴基本计划》(Basic Plan for the Promotion of Education),大力建设社区学习中心与在线资源平台。美国通过《劳动力创新与机会法案》(Workforce Innovation and Opportunity Act,WIOA),强化职业培训与社区教育资源的衔接。可以说,国际社会正通过政策协同、技术共享与资金投入,推动终身学习资源从“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型,以适应数字经济时代对人力资本的迫切需求。
近年来,我国在终身教育资源建设方面进展显著。积极推进数字化教育,赋能学习型社会建设,加强终身教育保障,“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正加速实现。[5]线上学习平台蓬勃发展,汇聚海量多样化课程资源,满足不同人群学习需求。线下学习中心广泛布局,与社区、企业等紧密合作,提供实践与交流场所。资源整合力度不断加大,跨部门、跨领域合作日益增多,为全民终身学习的开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尽管如此,学习型社会的全面形成依然受制于资源分布不均、质量参差不齐,以及体系协同不足等问题。本文从需求与供给、机遇与挑战、思路与重点三个维度展开分析,探讨数字化浪潮下终身教育资源生态构建的路径。
一、需求与供给:终身教育资源的结构性矛盾
(一)需求侧:多元化、个性化、普惠化的学习需求激增
1.人口结构变化催生多样化学习需求
老龄化社会进程加速与老年教育需求激增。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2024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达3.1亿,占总人口的22%。值得注意的是,60—64岁老年人比重较高,老年人口年龄结构相对年轻。[6]这在一定程度上与近年来老年群体对健康养生、数字技能、文化艺术等学习资源的需求快速增长相呼应,智能手机、智能购物、智能出行、在线就医等主题课程在老年人中需求量较大。[7]这对我国老年教育资源供给提出了挑战,面临“数量不足”与“质量不高”的双重困境。
新职业与职业培训需求层出不穷。麦肯锡全球研究院与麦肯锡中国区联合发布的报告《中国的技能转型:推动全球规模最大的劳动者队伍成为终身学习者》指出,到2030年,全球近1/3的职业和技能变更或将发生在中国。[8]数字经济催生人工智能训练师、数字化管理师等新职业,在职人员需通过持续学习更新技能。2025年国家印发的《关于开展大规模职业技能提升培训行动的指导意见》(国就劳发〔2025〕4号)明确提出,从2025年到2027年底,要聚焦高精尖产业与急需行业、就业重点群体等开展补贴性培训3000万人次以上,促进劳动者技能就业、技能增收、技能乐业。[9]
2.数智赋能个性化学习成为重要趋势
一方面,个体碎片化学习需求上升。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电子设备的广泛覆盖及视频平台的日益兴起,教育生活中的知识传播和获取渠道发生了根本性变革,从依托于纸张、书本等简单平面载体,逐步转向动态生成的视频动画、虚拟现实等多维兼容载体,开放性的互联网络提升了知识的更新速率,加速了学习者知识的碎片化和学习方式的碎片化。[10]另一方面,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推动学习需求与供给的精准化匹配。OECD在成员国推行人工智能赋能成人技能教育PMCD(Planning,Matching,Content and assessment,Delivery)框架,提出基于人工智能多元算法的培训内容,量身剪裁和全流程动态评估,可实现大规模个性化学习服务,增强成人学习系统包容性。[11]
3.特殊群体对优质资源具有普惠需求
老年群体、残障人士、低收入群体对无障碍学习工具、免费或低成本资源的需求迫切。例如,随着互联网等技术在生产生活中广泛应用,帮助残疾人跨越数字鸿沟、参与数字生活是一个重要课题。无障碍环境建设需“线下线上共同发力”,尽管硬件设施逐步普及,但软件层面的无障碍工具(如适配残障人士的App、学习平台)仍存在覆盖面不足、设计不友好等问题[12],导致部分残障人士无法有效利用数字资源。
总体来看,终身教育体系下的资源需求呈现多维特征。从知识维度看,需构建覆盖基础素养、专业技能、创新思维的全谱系资源,满足从基础教育补偿到前沿科技追踪的全链条需求。从技术维度看,AR、VR技术带来了个性化学习的迅速实现,但也带来数字鸿沟隐忧。从社会维度看,资源需求更具全域化特征,要满足人在一生中各种场景的角色和需求,“教育即生活”的理念要求资源建设突破传统课程框架,向服务完整生命周期转型。
(二)供给侧:资源分布不均、质量参差不齐、体系协同不足
1.资源分布不均衡
目前,我国城乡教育资源配置仍存在显著的不均衡问题,地区间教育资源分布差距较大。[13]我国高等教育资源,尤其以一流大学为代表的高水平大学的区域分布已演变成“金字塔结构分布”,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区域分布不均衡是导致优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地区不公平的主要原因之一。[14]同时,各省份间社会公共资源数字化共享发展不均衡,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差距明显。数据显示,东部省份MOOCs课程访问量占全国总量45%,而西部省份占比不足8%。[15]不同教育类型发展所获得的资源投入也有不同,相较于庞大的需求而言,政府在老年教育领域的资源建设力度仍不够,在教育投入方面比例偏低,直接资金投入相对有限,尤其是在农村和偏远地区,老年教育资源整体更显匮乏。[16]
2.资源质量参差不齐
截至2025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1.23亿人,其中,在线教育用户规模达2.93亿人,占网民整体的26.1%。[17]近年来,在线教育的应用与资源呈现迅猛发展之势,无论是形式、类型、手段都更加多样化。然而,部分课程也存在“内容过时”“师资造假”[18]等问题,损害了学习者权益。以非学历培训为例,课程培训内容是否健康、课程时长是否合理、教学质量是否达标等等,这些问题都是在线教育培训内容的实质性监控中难以取证、难以发现的,培训内容的复杂化让监管程序很难察觉,治理手段也无法有效实施。[19]此外,人工智能、低碳经济等新兴领域高质量的学习内容,更新速度相对滞后。再如职业教育数字资源建设,资源制作主要集中在专业和课程上,与普通教育趋同现象明显,针对具体技能点和工艺流程的高质量资源数量有限,且颗粒度较大,导致选择和使用不便,同时低水平的重复建设问题依然存在。[20]
3.资源体系协同不足
一方面,“信息孤岛”现象仍然存在,不同的资源利益主体间资源共享和数据开放尚未充分落实。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虽然已得到国家层面的重视,但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许多主体并不乐于将资源和数据对外开放,资源流通规则和供需对接机制尚未完全建立。“政、行、企、校”多元主体合作多处于文件安排、活动仪式等形式层面,实效发挥有待加强。[20]另一方面,国家层面资历框架、学分银行与学习成果认证系统尚未建立,学分流通、存储、兑换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还没解决。[21]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等不同教育类型之间缺乏学分互认机制,企业培训课程与职业院校课程体系衔接不畅等等,均显示优质学习资源的共享壁垒依旧存在。此外,不同平台间的数据互通机制尚未建立,学习者需重复注册账号、填写信息,增加了学习成本。
二、机遇与挑战:技术与社会变革的双重影响
(一)机遇:技术赋能与社会参与的协同效应
1.数智化技术赋能资源建设
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突破升级,技术在学习资源进化中的作用不断显现,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rtificial Intelligence Generated Content,AIGC)赋能学习资源提质增优、社会关联、情境关联、协同智生和有序进化,赋能泛在学习资源进化目标实现,增强泛在学习资源的社会化信息,丰富泛在学习资源的情境化信息,强化泛在学习资源进化主体功能,赋能泛在学习资源进化方式创新。[22]2025年教育部启动的“数字赋能学习型社会建设试点”中,设立了专门的学习资源数字化升级试点。此外,区块链技术助力资源建设的高质量发展,尤其是推动了学习成果的认证。区块链的不可篡改特性确保了学习记录的真实性,为终身学习档案的建立提供了技术支撑。
2.政策支持与市场潜力释放
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均出台了一系列有关终身教育、教育数字化、在线教育、继续教育、老年教育发展的政策。2022年,教育部启动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上线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2024年,全国教育大会召开,提出深入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同年12月,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专门上线终身教育版块。[23]聚焦资源服务、公共服务、终身学习等三大核心场景,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已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资源最丰富的数字教育平台。截至2025年4月,国家智慧教育平台累计注册用户突破1.64亿,页面浏览量超过613亿,访问用户来自220多个国家和地区。[24]同时,在线教育、银发经济、职业培训等终身教育相关领域市场也蓬勃发展。《2024年度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公报》显示,我国银发经济市场力量蓬勃发展,2024年从事老年产品和服务的相关企业注册7.76万家,优质企业品牌不断涌现,银发经济的市场规模不断提升。[25]
3.社会观念转变与多元参与
一方面,终身学习的观念在社会各类群体中日益普及。根据北京[26]、上海[27]等地的调研,以及对于青年群体[28]的调研显示,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已经认识到终身学习对于工作和生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学习意愿强烈。越来越多的企业将员工继续教育、技能培训纳入战略规划,涌现了一批企业、社区参与共建优质社区教育、家庭教育等各类终身教育资源的典型案例。另一方面,伴随着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发展,大众对新技术的拥抱度和参与度也更强。例如,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品在网民中已经形成一定用户规模,且未来仍有明显增长空间。截至2024年6月,我国有3.5亿人表示自己听说过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品,占整体人口的24.8%;有2.3亿人表示自己使用过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品,占整体人口的16.4%。[29]《斯坦福人工智能指数报告2024》(Stanfor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dex Report 2024)指出,我国在人工智能期刊、会议和知识库出版物总数方面与生成式人工智能投资方面继续保持领先地位。[30]
(二)挑战:技术应用与可持续运营的深层矛盾
1.技术应用与实际需求的匹配问题
技术应服务于学习目标,而非成为学习的障碍。有些技术解决的是管理者、决策者或技术公司想象中的“需求”(如通过具有人脸识别功能的摄像头监控学习者专注度),而非一线教师和学习者的真实痛点(如如何提高课堂吸引力)。这些技术应用与学习效果脱节,过度追求技术形式,忽视内容设计,一定程度上存在“为了技术而技术”(Tech for Tech’sSake)的问题。我们要充分肯定技术是助力教育创新的重要工具,但应始终强调技术不能替代教育的价值引领和人格塑造,过度依赖技术可能削弱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精神。[31]教育具有强烈的“育人”属性,任何技术的应用都应以是否真正促进教学、学习和管理为最终衡量标准。
2.资源的可持续运营难题
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资源供给是庞大且多样化的,但其在公益性与商业性、建设与运营、供给与需求之间存在矛盾。在公益性方面,不同主体参与终身教育资源供给的动力机制不足,高校、企业、机构等在贡献资源中缺乏有效的激励回报机制(如知识产权保护、收益分成、品牌曝光等),影响了其持续更新和贡献优质内容的动力。在商业性方面,终身学习资源带有很强的公共服务和普惠性质,资源市场化运营存在一定压力,市场化的收费模式(如订阅制、单课付费)面临用户付费意愿低、竞争激烈的问题。以大学在线课程为例,由大学自主开发的课程平台运营及维护费用压力大,面临可持续发展问题;第三方课程平台运营在线课程具有委托代理性,但商业化、官僚化气息浓郁,教学内容趋同及课程特色不足;小规模专有课程平台运营在线课程专业性强,但无法提供个性化的辅助教学及就业指导服务。[32]终身教育资源如何找到既公益又可持续的“自我造血”模式是构建泛在可及的终身教育体系一大难题。
3.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的挑战
数字化学习中的安全性与私密性问题日益凸显。在线学习平台和软件进行不必要的数据收集,导致学生个人信息被盗取和滥用;手机App向用户推送各种不良信息,引诱从事违法乱纪行为,影响学生身心发展;社交软件的广泛使用让学生完全暴露在鱼龙混杂的虚拟环境之中,而法律法规的不完善加剧了这种形势。[33]终身学习面向全民,包括老年人、青少年等数字技能相对较弱的群体,他们对隐私政策的理解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不足,更容易成为受害者。同时,AI辅助学习将带来更复杂的数据收集和分析,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迫切需要关注伦理与安全的问题。生成式人工智能数据库缺乏监管机制,公众难以监测其数据的获取途径;相应地,数据源的广泛使用可能涉及大量个人敏感数据,加剧个人信息隐私泄露的风险。[34]只有构建一个安全、可信的数字学习环境,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资源体系才能真正健康、可持续地发展下去。
三、思路与重点:终身学习资源的生态构建
(一)总体思路
在数字化浪潮背景下,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建设,构建泛在可及的终身教育体系,需要以“政府引导、市场参与、社会协同、技术驱动”为四大原则,构建“全覆盖、高质量、智能化、可持续”的终身学习资源生态系统。
一是政府引导,包括制定标准,统筹规划,兜底保障弱势群体需求,例如通过立法明确终身学习权益,建立资源质量监管体系。二是市场参与,重在激发企业活力,开发多样化、个性化资源产品,例如鼓励企业开发“微证书”“纳米学位”等新型学习成果认证。三是社会协同,动员社区、非政府组织、高校、个体等力量,实现资源共建共享,例如建立“社区学习中心联盟”,整合高校开放课程、企业培训资源。四是技术驱动,利用数字化、智能化手段提升资源匹配效率与学习体验,例如开发“学习者画像”系统,实现课程精准推荐。
终身学习资源生态系统类似一棵“大树”。“全民终身学习者”是“大树”的中心。四个特质(全覆盖、高质量、数智化、可持续)是“大树”的应有状态。四大原则是“大树”的“土壤与支撑”。其中,政府引导是“土壤”,为整个系统制定规则,提供基础养分和保障,确保公平。市场参与和社会协同是两大“主干”,直接生产并输送资源。市场提供“优质果实”(多样化产品),社会提供“共育果实”(基础产品)。技术驱动是“循环系统”(如根系和光合作用),渗透到所有环节中,为政府、市场、社会提供能力支持(数据、平台、工具),并直接提升学习者的体验,是生态系统高效运转的关键。
终身学习资源生态系统的运转离不开系统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包括向内作用和向外作用。其中,向内作用指四大原则共同向资源体系和学习者输送能量(政策、产品、服务、技术);向外作用指学习者的需求和反馈又反向传递给资源体系和四大原则,促使系统不断优化和进化。一个健康、有活力的终身学习资源生态系统,依赖于政府、市场、社会、技术四大角色的有机协同,而非单一力量的驱动。
(二)重点任务
1.优化资源供给结构
终身教育资源服务群体的多样性、复杂性和规模化决定了资源供给结构的分类施策。一是公益性资源作为兜底,政府通过立法确保终身学习基本权益,应主导建设基础性、普惠性终身教育资源,重点覆盖农村、老年、残障等群体。正如《关于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的意见》的政策要求,科学配置优质教育资源,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向乡村延伸、向边远地区延伸,向经济困难群众的子女倾斜。[35]二是市场化资源作为补充,鼓励企业开发职业培训、兴趣学习等多样化内容产品,通过税收优惠、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支持优质资源供给。例如,对开发校企合作资源的企业,尤其是开发低碳经济、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课程的企业给予一定补贴机制。三是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推动社区、非政府组织、高校、个体等各类资源主体共建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做强社区教育、老年教育,为居民提供“家门口”的学习服务。让学习者成为优质资源的贡献者,实现“学学相长”,探索更加灵活多样的学习型社会建设新范式。[35]
2.推动资源数智化
大力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完善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是我国在数字时代促进数字公共服务普惠化,推进数字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一是建强国家终身教育智慧教育平台,进一步汇聚丰富的终身学习资源,夯实终身教育数字基座,要以智能赋能精准画像,按需提供满足个人需要的学习资源,实现“我要学”和“学我要”的有机融合。[36]在建立“一站式”资源库的基础上,还要注重建设跨机构、跨语言的终身教育数字资源互通。二是科技创新驱动教育资源的智能化升级。利用AI实现学习资源的个性化推荐和精准供给是个性化学习的核心。[37]未来智慧教育将突出表现为个性化、场景感知,朝着智能导学、精准推荐、情景感知、智慧管理、个性服务等新特征加速发展,在元宇宙背景下,每个人都能获得因材施教,享受更好更高质量的学习服务。[38]
3.促进资源开放共享
促进终身教育优质资源的开放与共享,是构建“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的基石。一是要完善资源开放的政策和机制。政府应重点完善促进资源互通的政策倡议、资金投入和基础设施,为资源开放共享奠定基础。二是要确立资源共享的规范化框架。使用明确的开放许可协议、数据隐私和安全协议是保障资源开放共享合法、有序进行的关键。确保开放共享资源的版权、数据和内容等安全,可以最大程度促进优质资源的传播、翻译和本地化改编。三是要扩大非传统学习资源及调动其主体的参与和贡献。要拓展资源边界,推动资源的跨界融合,尤其是链接非传统学习资源,如博物馆、图书馆、科技馆等社会文化资源。同时,建立有效参与激励机制,如积分、荣誉、社区认可等,让教师、专家、学习者等非传统共享资源主体都愿意贡献和优化资源,促进资源共建与迭代。
4.加强资源标准建设与质量监管
科学的标准建设和有效的质量监管是构建高质量终身学习资源生态的关键保障,将确保资源的有效性、流动性、可认证性和可信赖性,促进终身教育资源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加强标准建设和质量监管也是一项系统工程。一是顶层设计先行。凝聚各部门合力,构建纵向有组织系统化的课堂教育与横向开放式无边界的终身自主学习相结合的社会学习体系。[36]尤其要加快国家资历框架(NQF)的落地与应用,打通所有类型学习成果的认证与转换通道,完善国家、地方、行业学分银行体系。二是研制推出立体化、多层次的标准体系。例如,资源内容与习得标准,即“学什么”和“学到什么水平”;技术与平台标准,确保资源的“可流通”和“可追踪”;资源质量标准,从内容科学性、技术规范性、用户体验度等维度评估终身学习资源的科学性与有效性。三是完善资源认证和质量监管机制。为优质资源提供“质量认证”,大力发展认证与评审机制,将第三方专业认证(如“质量管理模式”,QualityManagementModel)与行政认定(如精品课程)相结合,形成“底线+标杆”的多元质量信号。同时,加强监管,构建政府监管、行业自律、市场选择、用户监督的资源治理体系,实现“共建共治共享”治理新格局。
四、结论与展望
构建泛在可及、高质量、可持续的终身学习资源生态,是应对人口结构变化、技术革新挑战及实现教育公平的必然选择,也是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的核心支撑。构建高质量终身学习资源生态需多措并举,确保资源“用得上、用得好、可持续”。通过优化供给结构、推动数智化、促进开放共享、加强质量监管,可逐步破解资源分布不均、质量参差不齐、体系协同不足等难题,为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建设奠定基础。
展望未来,随着5G、AI、区块链等技术的进一步普及,终身学习的泛在可及将加速推动现有教育体系的革新。教育体系从传统的学校教育向更为广阔的终身教育转变,教育服务对象由适龄人口向全民拓展,教育周期从学龄阶段向全生命周期转变。[39]与之相对应,终身教育资源发展将会呈现“全场景、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三个重要趋势。一是向“全场景融合”演进,虚拟与现实、线上与线下学习边界进一步消融,元宇宙教育场景、生成式AI个性化导学等新型资源形态将广泛普及。二是向“全人群包容”迈进,技术赋能将助力缩小数字鸿沟,为老年人、残障人士、偏远地区居民等群体提供无障碍、更普惠的学习资源与服务。三是向“全生命周期”覆盖延伸,资源体系将更加注重与个体职业发展、生活品质提升及社会参与的深度融合,真正实现“教育即生活”的愿景。伴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也需要更加警惕技术应用中的伦理风险,加强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确保技术真正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
面向2035年“学习型社会全面形成”的战略目标,我们需持续推动资源生态在机制、技术与治理方面的创新。在机制上,探索“公益+市场”双轮驱动的可持续运营模式,激发多元主体参与活力;在技术上,前瞻布局脑机接口、情感计算等新一代学习科技的研究与应用,重塑资源生成与交互方式;在治理上,构建更加开放、包容、规范的资源标准与认证体系,既立足国情探索特色路径,也积极参与全球教育合作,更深度融入全球教育治理体系,提升国际资源合作与对话能力,在推进教育数字化与终身学习体系构建过程中,不断完善支撑全民终身学习的高质量资源生态,为教育强国建设和人类文明进步贡献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参考文献
[1]UNESCO.Making Lifelong Learning a Reality:A Handbook[EB/OL].(2023-10-01)[2025-07-20].https:∥www.gcedclearinghouse.org/sites/default/files/resources/240139chi.pdf.
[2]OECD.Building the Future of Education[R].Paris:OECD Publication,2023.
[3]European Union.A European Approach to Micro-credentials[EB/OL].(2024-12-19)[2025-07-20].https:∥education.ec.europa.eu/education-levels/higher-education/micro-credentials.
[4]World Bank.Digital Pathways for Education:Enabling Greater Impact for All[R].Washington DC:The World Bank Group,2025.
[5]怀进鹏.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推进数字化教育[N].人民日报,2024-08-21(9).
[6]王萍萍.人口总量降幅收窄人口素质持续提升[EB/OL].(2025-01-17)[2025-07-20].https:∥www.stats.gov.cn/xxgk/jd/sjjd2020/202501/t20250117_1958337.html.
[7]陶孟祝,周翠萍,曹燕,等.科学教育:老年高品质生活的助推器:兼论上海老年科学教育的现状、困境与突围[J].职教论坛,2024(10):98-105.
[8]麦肯锡全球研究院.中国的技能转型:推动全球规模最大的劳动者队伍成为终身学习者[EB/OL].(2021-01-31)[2025-07-25].https:∥www.mckinsey.com.cn/wp-content/uploads/2021/03/MGI_Reskilling-China_Full-CN-report.pdf.
[9]国务院就业促进和劳动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开展大规模职业技能提升培训行动的指导意见[EB/OL].(2025-06-20)[2025-07-25].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507/content_7032222.htm.
[10]李保强,胡绮轩.碎片化学习的实然特征与应然走向[J].教育科学研究,2023(5):20-26.
[11]OECD.Opportunities and drawbacks of using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for training[R].Paris:OECD Publishing,2021.
[12]葛孟超.持续推进无障碍环境建设[N].人民日报,2024-07-17(18).
[13]李薇,张燕军,徐辉.建设教育强国促进共同富裕的行动逻辑、现实挑战与应对策略[J].教育发展研究,2024(1):16-26.
[14]刘宁宁,杨菁菁.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区域分布对优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影响[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22(6):133-140.
[15]王晓燕.数智赋能终身教育体系泛在可及的内在机理、现实挑战与优化路径[J].终身教育研究,2025(3):20-26.
[16]吴峰.从老龄化社会到深度老龄化社会:面向2035的中国老年教育政策分析[J].远程教育杂志,2025(3):96-105.
[17]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5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OL].(2025-07-21)[2025-07-25].https:∥www.cnnic.cn/NMediaFile/2025/0730/MAIN1753846666507QEK67ZS9DH.pdf.
[18]央视网.细数在线教育三大乱象,这里有一份避坑指南[EB/OL].(2021-03-26)[2025-07-25].https:∥jingji.cctv.com/2021/03/26/ARTIVLgJqKGbkobsAodokVUU210326.shtml.
[19]陈家佳.数字化背景下在线教育培训市场法律治理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26):111-114.
[20]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2024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报告[N].中国教育报,2024-12-31(5).
[21]周凤华,杜怡萍,李磊.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的现状与推进策略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4(6):3-10.
[22]徐刘杰.AIGC赋能泛在学习资源进化:内涵、机理与路径[J].电化教育研究,2025(5):64-69.
[23]新华社.国家终身教育智慧教育平台正式上线[EB/OL].(2024-12-29)[2025-07-25].https:∥www.gov.cn/lianbo/bumen/202412/content_6995278.htm.
[24]教育部.2025中国智慧教育白皮书[R].北京:教育部,2025:12.
[25]民政部,全国老龄办.2024年度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公报[R/OL].(2025-07-21)[2025-09-10].https:∥www.mca.gov.cn/n152/n165/c1662004999980006089/part/21508.pdf.
[26]赵艳立,李继梅,乔爱玲.北京市民终身学习需求差异与供给分析[J].中国成人教育,2020(9):66-71.
[27]董少校.上海:九成市民认同终身学习理念[J].教育发展研究,2018(17):14.
[28]任飞.我国青年职业变迁新趋势与规划新理念[J].中国青年研究,2019(5):81-87.
[29]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发展报告(2024)[R/OL].(2024-12-02)[2025-07-25].https:∥www.cnnic.cn/NMediaFile/2025/0321/MAIN17425363970494TQVTVCI5P.pdf.
[30]Stanford University.Stanfor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dex Report 2024[R/OL].(2024-04-15)[2025-07-30].https:∥hai.stanford.edu/assets/files/hai_ai-index-report-2024-smaller2.pdf.
[31]龚旗煌.从理念到实践:人工智能赋能下的高等教育创新探索[J].中国高等教育,2025(11):4-9.
[32]刘路,黄尔诺,Hamish Coates.我国大学在线课程运营模式变革探索[J].中国电化教育,2020(1):122-128.
[33]陈炜,李强.教育中的技术伦理审思:历史、问题与对策[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4):117-125.
[34]刘骥,丘霖.生成式人工智能嵌入教育应用的风险生成及其规制[J].现代远距离教育,2024(4):12-19.
[35]新华社.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的意见》[EB/OL].(2023-06-13)[2025-07-30].http:∥www.moe.gov.cn/jyb_xxgk/moe_1777/moe_1778/202306/t20230613_1064175.html.
[36]教育部.数字赋能学习型社会建设主题活动举行[EB/OL].(2025-06-26)[2025-07-30].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moe_1485/202506/t20250626_1195663.html.
[37]郑永和,王一岩.科技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价值内涵、表征样态与推进策略[J].中国电化教育,2023(1):118-126.
[38]郑庆华.人工智能赋能在线教育创新发展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等教育,2023(3):8-11.
[39]王启明.数字赋能终身教育推动学习型社会建设[N].光明日报,2025-02-25(15).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和网站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传播行业资讯、学术观点或社会公益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